《捍卫者》用历史之敬意去塑造血肉之长城

作者: 日期:2019-08-28 13:42:13

关注这部电影的观众真的不多,这是令人遗憾的。因为电影的水准是不错的,更因为这是国内少见的反映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作品。

关于抗战的作品不少,而真正表现国军在正面战场抗战的作品则是不多。还记得当年大小银幕上抗战佳作的荣光,从《地雷战》《地道战》这样的“科教片”,到《小兵张嘎》《烈火金刚》这样的演义片,再到《战争子午线》《紫日》这样的写实战争片,如今战争电影风光不再,不仅中国如此,在世界范围内,就连好莱坞,在《拯救大兵瑞恩》之后,战争电影也是凤毛麟角,这是时代大潮所决定的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当小荧幕作品,在横店一次又一次的杀鬼子的同时,大银幕战争题材,尤其是表现军正面战场的电影,就更少了。

《捍卫者》的故事主要描述的是淞沪会战中的宝山守卫战,这是值得一书的。比起当年描述徐州会战的《血战台儿庄》,关于更加惨烈的淞沪会战,《捍卫者》并不是第一部搬上银幕的,第一部涉及到淞沪会战的作品,叫做《三毛从军记》,想必大家都看过。

不过《捍卫者》却是第一部正儿八经的描述淞沪会战的作品,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,讲述的是抗日英烈姚子青在1937年中日的淞沪会战中,率六百壮士守卫战略要地上海宝山县的故事。

电影的主角姚子青,名不经传,但他却是被毛主席称为我们民族“崇高伟大的模范”的抗日英烈,姚子青戴副眼镜,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,就是这样一位军人在上海宝山县守卫战中,率六百壮士在敌众我寡、火力悬殊、装备落后的条件下,与敌浴血鏖战七天七夜,最后全部壮烈殉国。

作为典型的以弱御强的战争题材,本片从故事模式上乃是“限时任务”的模式,就像西方动作片《血溅十三号警署》那样,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,最后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。身就是一种好莱坞叙事的表现,最终必要达到燃的层面。可以想象到本片在故事渲染上会达到欲扬先抑的情绪铺陈,惨烈的敌众我寡,扎实,细腻,极为严肃,是最能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。

一边是坦克,飞机,舰船的日军,一边是缺少弹药的中国军队,在通过遭遇战,遇袭战,夜袭战等战斗场面渲染下,所能突出的就是角色的写实感,让人想起了那部著名的《血战台儿庄》。没错,这正是本片的特色之一,对宏观环境下角色的塑造,无论是担任守城大任的姚子青,还是因违反军纪与姚子青而“结怨”的李大成,以及誓死追随姚子青的副营长李仲贤,通过几场战斗的刻画,将人物关系确立,同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,也为后期的惨烈提供了情绪上的保证。

同时对于每位角色的处理上,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些高大上的英雄样板,而是有血有肉的角色,典型的小人物的塑造方式。穿插在那些惨烈战斗之余,那些客家俚语、湖南小调、对生的希望和死的恐惧、对世俗爱情的动心、引而不发的眼泪、愤而拿起刀的厨子、撕碎写着“活”字的家,这些细节上的刻画,让大小角色都基本做到了形象的饱满和真实,温情而动容。

如果说战争离我们太远的话,那么这些镜头描写就将观众从虚无的战争时代拉回到现实生活,用俗话来形容这就是“接地气”。 他们不仅仅是寸土必争的勇士,更是活生生的普通人。也直面了战争之残酷,并增添了人文主义关怀。

终究而言,我们拍摄战争片,必须满怀着足够的敬意,这是对历史本身的严肃态度,不可否认的是,八年抗战中国军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寇硬碰硬的大小战争,有着大量值得关注的题材,等候电影工作者得挖掘。当小荧幕上抗日神剧们一次又一次的消耗着大众的激情,不妨让我们关注一下抗战中的正面战场,那些不为知之的故事。

因为,“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万青年十万军”,在民族大义面前,我们会共同铸造血肉的长城。